通过对青藏高原野生和种质资源圃蕨麻的形态标记,了解了蕨麻形态学上的主要差别,结合用途将其分为食用型、药用食用型和生态型三类种质资源类型,为蕨麻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。通过常规细胞压片和流式细胞仪的细胞学研究,明确了蕨麻的核型属于小染色体,个体大小为4~8μm,倍性为四倍体(28条)、五倍体(35条)和六倍体(42条),蕨麻相对2C DNA含量分别为0.436 pg、0.513 pg、0.665 pg或基因组大小分别为429.07Mb、505.57 Mb 、655.37 Mb。蕨麻混倍体经常出现在一个居群中,为鉴别、推广及系统应用蕨麻资源奠定了基础。利用AFLP技术从分子水平对蕨麻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,确定了野生蕨麻材料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,相同居群的亲缘关系较近,不同居群遗传多样性差异不显著,居群内个体间遗传差异较大,蕨麻居群间基因交流比较频繁。对ITS、Trn-L、Matk 3个基因序列进行了分析并构建了系统发育树,结果表明,蕨麻和鹅绒委陵菜位于单独的进化分支上,最后合并到同一进化分支上,具有相同的祖先,蕨麻是鹅绒委陵菜的变种。寻找出了蕨麻和鹅绒委陵菜的DNA条形码,为蕨麻和鹅绒委陵菜的区别鉴定奠定了分子学基础。